你能讓我的孩子三歲時背一百首唐詩兒歌嗎?
能讓三歲的孩子從1數(shù)到1000嗎?
能讓三歲的孩子認幾千個漢字嗎?
老實告訴大家,不能,我不能。
對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在瞎說,這個說法在我剛剛接觸之初也不理解,我經(jīng)歷了整整兩年,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踐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來的。
“哦,寶貝,媽媽知道……(剛才發(fā)生的什么事),你非常難過,媽媽理解你”
“哦,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疼了,還有一點點嚇到了是嗎”。
第三句話是“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
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
“你知道嗎,我們寶寶今天玩秋千時表現(xiàn)特別勇敢!”
“你知道嗎,我家寶寶今天自己吃了滿滿一碗飯。”
“???媽媽說我勇敢?是嗎?嗯,我明天還會更勇敢的!”
“啊,媽媽這么高興,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span>
這就是積極的暗示,能直達孩子的潛意識,影響巨大。
“不要吵,再吵警察來了?!?/span>
“再鬧,醫(yī)生來打針了?!?/span>
“快睡,大灰狼來了。”
如果你不這樣威脅你的孩子,他外出時就會落落大方、活潑開朗、健康自信。
千萬不要用學步車!
一定要讓孩子爬行!
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
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么“麻煩”,輕輕松松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
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種情況是: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著地。
用了學步車,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孫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
他們不知道,人類一定要經(jīng)過爬行發(fā)育才健康。
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xié)調(diào)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前庭神經(jīng)發(fā)育不良,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也會阻礙語言的發(fā)展。
為什么2至3歲的孩子
越制止他越愛打人?
兩歲多至三周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xiàn)打人的現(xiàn)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發(fā)反復出現(xiàn)打人動作。
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于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于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范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于是出現(xiàn)了“咬人”、 “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
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xiàn)用有沖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
他可能只是表達“你讓開別擋著我”“你不要弄我的東西”,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
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通過攻擊別人發(fā)泄不良情緒,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
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給他貼上標簽“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只要不強化,在他打人時,向?qū)Ψ郊议L和孩子致歉,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xù)出現(xiàn)攻擊行為,平靜地離開。
同時,及時調(diào)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
同時被沖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沖撞來交往的,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
如果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會使得孩子養(yǎng)成受氣包的性格,會一輩子都受人欺負。
回家也別向家里人訴說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這些都使得孩子覺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會覺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讓別人不喜歡,這樣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
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對這個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可以根據(jù)情況換個字眼),你們倆握握手吧?!?/span>
三周歲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別人時,告訴他“不可以”。
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負面的信息加進去。
只要孩子出現(xiàn)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
該管的時候不管
不該管的時候管
在小區(qū)里追著孩子喂飯,已經(jīng)是中國城市中的一道風景了。
孩子天生是有饑餓感的,我們的孩子從來沒餓過,他怎么可能愿意吃東西呢?許多家庭向我咨詢喂飯的問題。
我只有一個辦法:讓他知道餓的感覺!而且一定要堅持!每天定時定點吃飯,關掉電視(絕不妥協(xié))。
離開飯桌代表就餐結(jié)束,不要勸食,大人示范把飯吃得津津有味,引起孩子的興趣。
讓稍大一點的孩子參與到準備食物的過程中,培養(yǎng)他對食物的喜愛。吃飯追著吃,邊吃邊玩,是錯誤的做法!不該縱容的時候就不能縱容!
我曾在清源山的天池邊上看到一對外國夫妻帶著一個兩歲左右的小娃娃在水里玩。
這個小娃娃整個身子都光著,在天池邊上玩水玩沙(這可還尚未入夏呀),他不斷地把泥巴往漏水風車里裝,一會兒就堵住出水口,那個可愛的小風車出不了水了。
他媽媽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地把泥沙倒掉在水里清洗好,讓孩子繼續(xù)玩,沒有一句責備的話。
夫妻倆安靜地等待,讓孩子盡興地玩。他們一家三口的那種真正的和諧、放松、自然,深深地感動了我。
玩完了,他們把光著身子的孩子整個放到冰冷的天池水中沖洗泥巴時,小娃娃已經(jīng)打噴嚏流鼻涕了,旁觀的人驚呼了起來,那對父母沒有任何驚訝的表情,依然繼續(xù)他們的動作,我不禁啞然失笑:什么時候我也能學到這么放松就好了。
試問我們的家長,如果孩子一次又一次把出水口堵住,是不是早就火冒三丈了:
“怎么不好好玩,這個口不能倒泥巴,會堵住的,知道了沒有?”
“哎呀,我跟你說多少遍了,你怎么還是不聽?”我這樣推測不會錯吧?
那個小風車的口不堵了,孩子的思路就該被我們堵住了!
我們什么時候能學會像這對外國夫妻一樣接受孩子的一切行為,只要無關重大原則,只要沒有巨大的破壞性行為,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該縱容的時候就得縱容!
我們常常讓孩子做成人認為該做的事,而沒有尊重孩子的探索行為,做他們自己喜歡做的事,愿意做的事。
在中心常常有家長對孩子的嘗試行為進行阻止:
“滑滑梯不是從這里爬上去的!”
原來孩子從滑滑梯斜坡那一側(cè)往上爬了!那又怎么樣,讓孩子從這一側(cè)爬上去,不是更能鍛煉他的四肢力量和身體協(xié)調(diào)能力嗎?
“這個不是這樣玩的”“那個應該怎么做”嘮嘮叨叨,沒完沒了,能不能給孩子一點點自主的機會?
一周歲多的孩子又是爬又是走,翻箱倒柜到處搗蛋,確實讓人受不了。如果我們知道,他每時每刻都是通過各種運動來發(fā)展他相應的能力,我們還會阻止他嗎?
內(nèi)定的那個老天爺給他設定的生命密碼告訴他,你動手吧、你動腳吧、你爬高吧、你摳這個小洞洞吧,這可以發(fā)展你的某種能力。
于是他就一刻不停地動啊動,一次次地失敗,一次次地重復,一次比一次進步,這個過程能力就發(fā)展了,我們唯一應該做的是做好保護工作。
越控制孩子越愛動,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把這股動的能量盡情地發(fā)泄完,就像是洪水只可泄不可堵是同一個道理。
這時該縱容的就得縱容!像那對外國父母那樣微笑地放松地看著我們的孩子,讓他們自由地探索吧!
但是有的家長說,讓他盡情發(fā)泄,會把家掀翻的。那就試試吧,保證不會的,他發(fā)泄完就會安靜下來。
當然這個發(fā)泄期長短因孩子而異,有長有短,就看家長的耐性了。
寶寶,再見!媽媽兩個小時后回來。
然后,馬上離開,不要讓孩子抓住媽媽的衣服,另一個家人要抱緊孩子撫慰孩子,允許他哭。
小果敢保證你不會仔細看每一句話,所以你遲早還得回來重看一遍!是不是?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收藏起來,可以隨時找出來看哦~